內容簡介
戰爭與和平,野蠻與文明,是平行線還是交叉線?
20世紀的大國何來?21世紀的大國又該何去何從?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週年,當我們反思這場人類歷史的大浩劫時,我們也在思考,未來是否會有類似的戰爭發生,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樣。
20世紀的霸權興衰總免不了戰爭相伴,但在經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經歷之後,21世紀的人類文明,是否有機會讓國家在和平中崛起而成富強之國呢?如果可能,那又會是怎樣的一條嶄新之路呢?
大國、戰爭、崛起,這是歷史上常見的角力關係,但何謂大國?又該如何崛起?是先有大國,後引發戰爭,進而崛起?還是先有戰爭,後有大國崛起?抑或是先崛起成為大國,而後帶來戰爭呢?歷史的一切似乎都不是單純的直線發展,而一切的答案也許就在人類過往的歷史當中。
本書從八十年戰爭與荷蘭崛起談起,細數三十年戰爭與法國崛起、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與英國崛起、北方戰爭與俄國崛起、七年戰爭與普魯士崛起、拿破崙戰爭與英國世界霸權的確立、普法戰爭與德國崛起、日俄戰爭與日本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美國崛起,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蘇聯崛起,期望透過歷史的借鑒與啟示,讓我們找到的不只是大國和平崛起的模式,更是全人類文明的福祉與興盛未來!
歷史的價值在於未來!
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大國、崛起與戰爭
一、什麼是大國?誰是大國?
二、戰爭形態的演進
三、何為崛起?
第二章 八十年戰爭與荷蘭崛起
一、低地——歐洲的富饒之地
二、八十年戰爭與莫里斯親王的軍事改革
三、在戰火中崛起的海權帝國
第三章 三十年戰爭與法國崛起
一、衝破哈布斯堡家族的包圍
二、確立君主專制制度
三、三十年戰爭與法國大國地位的最終確立
四、「太陽」照耀歐洲
第四章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與英國崛起
一、都鐸王朝統治下的英國
二、共和國時期的海權建設
三、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四、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及其國際影響
第五章 北方戰爭與俄國崛起
一、彼得大帝的改革
二、軍事天才查理十二
三、波爾塔瓦大捷與《尼斯塔特和約》
四、葉卡捷琳娜二世與俄大國地位的鞏固
第六章 七年戰爭與普魯士崛起
一、普魯士的前世今生
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三、七年戰爭與普魯士的崛起
四、全能的「腓特烈大帝」
第七章 拿破崙戰爭與英國世界霸權的確立
一、十八世紀的英國
二、工業革命1.0
三、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
四、開啟新時代——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第八章 普法戰爭與德國崛起
一、拿破崙戰爭之後的普魯士
二、鐵血宰相俾斯麥與走向統一的德國
三、普法戰爭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
四、一個全新的德意志
第九章 日俄戰爭與日本崛起
一、被迫開國與變法圖新
二、甲午戰爭——從亞洲脫穎而出
三、日俄戰爭——非西方國家對西方的首次勝利
四、日俄戰爭的影響
第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美國崛起
一、得天獨厚的強國之路
二、走向戰爭的歐洲
三、一場全新的戰爭
四、重建歐洲秩序的凡爾賽體制
...
內容試閱
第一章 大國、崛起與戰爭
什麼是大國?歷史上有哪些國家可以稱之為大國?近代以來的戰爭形態經歷了怎樣的演進?大國崛起的內涵是什麼?大國崛起為什麼要以戰爭的方式完成?
二○一四年十月,當中國人從「黃金週」假期休假回來後,突然發現自己即將成為全球GDP第一的國家公民。十月七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二○一四年十月號《世界經濟展望》,該報告顯示,二○一四年美國GDP將是十七點四一六萬億美元,中國GDP將達十七點六三二萬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是自從一八七二年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至今,首次在購買力水平衡量的GDP上落後於另一國家。
無獨有偶,世界銀行也進行了類似的統計,顯示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將在二○一四年十月十日超過美國。
對於中國經濟規模此次「第一」,各界人士幾乎均表示「要淡定」。大部分普通民眾也認為,這個「第一」與實際感受「有出入」。
而媒體給出的標題則是:中國經濟又「被第一」了。
對購買力平價這一衡量經濟規模的標準存在質疑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即便中國名義GDP超過美國,也不能說明什麼—中國GDP總量超越美國,只是時間問題,這在學界不是祕密。
首先,英國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時候,人均收入也達到世界前沿水準。而在人均GDP方面,中國跟美國的差距可能是五十年或七十年。二○一三年世界各國GDP的排名,雖然中國位居第二,但按人均算,中國GDP遠遠排在了第九十九位;而以人均收入而論,二○一三年中國人均收入六仟六佰二十九美元,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被甩在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國家之後。中國還有二億多人口生活在貧窮門檻以下。看著這樣的清單,我們又如何能領受GDP「世界第一」這份「殊榮」呢?
其次,在國際競爭的舞台上,經濟總量往往並不能發揮太大作用。不論是國家還是企業,最終依靠的是自身的創新能力,這決定了經濟發展的質量。按照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的說法,直到一八九五年,中國的經濟總量才被美國超越,但這並不妨礙西方列強在戰場上一次次打敗中國。保羅.甘迺迪認為,經濟總量本身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數億農民的物質產量可以使五百萬工人的產量相形失色,但由於他們生產的大部分都被消費了,所以遠不可能形成剩餘財富或決定性的軍事打擊力量」。所以,他並未將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看作是大國。當前,中國雖已經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但是仍處於產業鏈的最低端,出口產品附加值低。如果繼續依賴這樣的增長模式,不但國際競爭力難以提高,而且也會威脅到國家經濟安全。
總之,先進的生產力比GDP更重要。
另外,從老百姓的角度看,GDP指標並不能體現諸如生活環境、社會安定、生活服務條件等與自身生活質量切實相關的因素。
對於今天中國的實力與處境,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王輯思教授有如下定位:
「今天的中國是一個獨特的大國。我們是國力最雄厚的發展中國家,卻在許多方面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我們的影響正在迅速傳遍全球,卻還沒有在亞洲獲得主導地位;我們擁有獨特的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卻還不具備足以影響外部世界的價值體系;我們是現存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受益者,卻又受到西方的制約,需要努力推動國際秩序的改革。...
留言列表